課程題目:PT526-E/ PT226-E 生命成長
(此科等同PT536-E / PT236-E 生命成長營,請勿重覆註冊科目)
上課日期及時間:
2021年7月1日(四、公假) 9am - 6pm
2021年7月3日(六) 9am - 6pm
2021年7月4日(日) 2 - 9:30pm
2021年7月5日(一) 7pm - 9:30pm
上課地點:建道市區校園實體上課+部份老師視象授課
(不設ZOOM上課及錄影安排)
備註︰此科不設旁聽,敬請留意
講師
董智敏博士:
本院教牧系助理教授 / 教牧及信徒領袖學院總監 / 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 市區校園主任
梁荔馨姑娘:
教牧學博士生,多倫多大學瑞吉斯學院(Regis College), 2019 –
建道教牧及信徒領袖學院/市區校園助理主任
,2019 -
文學碩士(主修基督教靈修學)、靈修指導及指導退省研究院證書,美國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2017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傳道及宣教師,2009-2018
道學碩士,中國神學研究院,2009
張家樂先生:
香港萬國宣道浸信會社會服務總幹事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專責委員會」委員(義務)
張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研究院及建道神學院,曾任大學輔導學系講師、戒賭輔導員、福音戒毒機構部門主管,亦曾於不同精神康復機構任職中心主管及服務督導主任等崗位。
唐思偉博士:
香港專業家庭教育協會顧問
曾擔任家庭輔導中心主任兼臨床督導,中學輔導主任及多間大專院校及神學院客席講師。唐博士擁有十多年輔導經驗,獲頒受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並為亞洲專業輔導協會(香港) 註冊臨床督導及註冊輔導員、澳洲輔導協會 (Australi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註冊合格輔導員及美國輔導協會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專業會員。
A. 課程內容
本科目以講授和小組分享進行,與同學一起檢視成長過程的點滴對自身的影響,並且以信仰的角度重建個人身份(Self-identity),同時細察生命中神的臨在與恩典的彰顯。
B. 課程要求:
- 功課(如在上課前對科目有查詢,請註冊本科後在「公開討論區」內發問)︰
1) 文憑及碩士程度
(上課前)
i. 完成4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400頁)
ii. 生命反省文章兩篇︰兩篇共3000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題目 I:個人成長重要經歷與反省
題目 II:對靈命成長影響深遠的經歷與反省
**於上課第一日將反省文章上載到ecampus (功課限期︰7月1日23:59)
(上課後)
i. 完成4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400頁,閱讀範圍須與上課前閱讀的400頁內容不同)
ii. 反省文章兩篇︰兩篇共4000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於上課後一個月將反省文章及閱讀資料總頁數及內容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8月5日 23:59)
2) 證書、副學士及學士程度
(上課前)
i. 完成3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300頁)
ii. 生命反省文章兩篇︰兩篇共2000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題目 I:個人成長重要經歷與反省
題目 II:對靈命成長影響深遠的經歷與反省
**於上課第一日將反省文章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7月1日23:59)
(上課後)
i. 完成3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300頁,閱讀範圍須與上課前閱讀的300頁內容不同)
ii. 反省文章兩篇︰兩篇共3000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於上課後一個月將反省文章及閱讀資料總頁數及內容上載到ecampus
(功課限期︰8月5日23:59)
C. 教科書及參考書目:
1. 派克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 : 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台北:天下文化,1995。
2. 克萊布著。林智娟譯。《破碎的夢》。台北:校園, 2003。
3. 傅士德著。周天和譯。《 屬靈操練禮讚 : 靈性增長之道》。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1。
4. 帕克帕爾默著。陳永財譯。《隱藏的整全 : 朝向不再分割的生命》。香港:基道, 2012。
5. 魏樂德,唐辛普森著。林秀娟譯。《品格的革命 : 重塑屬天的生命》。新北市:校園,2012。
6. 克勞德,湯森德著。劉如菁譯。《成長神學》。台北:校園,2004。
7. 《破碎的神:破碎是通往救贖唯一的道路》The Broken Way: A daring path into the abundant life
出版社:校園書房
作者:安.福斯坎 (Ann Voskamp)
譯者:張韞
8.《跟從耶穌,每一步都是歸心之路:盧雲給焦慮時代的6堂心靈課》
Following Jesus: Finding Our Way Home in an Age of Anxiety
出版社:基道
作者:盧雲 著、安雪兒 編 (Henri J. M. Nouwen, Gabrielle Earnshaw)
譯者:黃大業
9. 《恐懼離開,愛就進來了:讓渴望引導你的靈性生命之旅》
Stepping into Mystery: Four Approaches to a Spiritual Life
出版社:光啟文化
作者:韋沐天 (Monty Williams)
譯者:楊婉芬、羅婉明
10. 《讓生命發聲》
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
出版社:商周
作者:帕克.帕爾默(帕克.巴默爾) (Parker J. Palmer)
譯者:吳佳綺
11. 《讓心靈說故事:陶冶創意與靈性的創作進程》
The Soul Tells a Story: Engaging Creativity w/ Spirituality in Writing Life
出版社: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
作者:溫妮塔.韋特 (Vinita Hampton Wright)
譯者:溫卓群
課程題目: PT615-E / PT113-E 佈道學
上課日期:2021年6月17日至2021年8月19日 (逢週四,共10課,1/7如常上課)
上課時間:19:00-21:30 (香港時間)
上課地點:ZOOM
講師:
楊文立牧師:
道學碩士(Canadian Theological Seminary, 加拿大神學院)
教牧學博士(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富勒神學院)
宣道會荃灣堂特約教牧
A. 課程目標:
i. 了解不同類型(群眾、小組、個人)佈道法的理論與實踐及彼此間的互補關係。
ii. 認識及評估現今坊間流行的佈道事工的可行性及適切性。
iii. 曉得設計一個適合自己教會的佈道事工計劃。
iv. 更有動力及更有效的去實踐與人談道的工作。
B. 課程內容:
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對佈道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讓學生先明白佈道是一個 過程及了解悔改、歸信及成長更是一個屬靈的旅程。我們將透過整全的佈道觀 念,將逐一詳細介紹群眾/大型佈道、小組佈道及個人佈道本身的特點、強處與 弱處等。學生在理論的亮光中會繼續探討此三種佈道類型彼此間的互補與配搭, 對教會成長的果效。
C. 課程大綱:
- 個案研究:原則與策略 (17/6)
- 佈道觀念:澄清與釐定 (24/6)
- 佈道觀念:範式轉移與歸信歷程 (1/7)
- 初期教會的佈道:大型、小組及個人佈道 (8/7)
- 一個福音、多元信息 (15/7)
- 兩種個人佈道法:互補模式 (22/7)
- 對像不同、土壤迴異 (29/7)
- 耶穌示範、你我仿效 (5/8)
- 介紹及評估幾種佈道法 (12/8)
- 佈道風格、各施各法(19/8)
D. 課程要求:
1) 學士:
- 作業一:評論、分享自身堂會佈道事工的優/劣,提出更新之方向(1000-1200字)
- 作業二:利用香港節期(如中秋節、清明節)設計一福音單張 (500字)
- 作業三:閱讀報告:選取任何一本參考書作反省論文(2000-2500字)
- 作業四:小組合作專文及課堂中分享,評估和反省現今佈道工具的優/劣,並呈交一份5000字以下的專文。
2) 碩士
- 作業一:評論、分享自身堂會佈道事工的優/劣,提出更新之方向(1000-1500字)
- 作業二:利用香港節期(如中秋節、清明節)設計一福音單張 (500字)
- 作業三:閱讀報告:選取任何一本參考書作反省論文(2000-3000字)
- 作業四:小組合作專文及課堂中分享,評估和反省現今佈道工具的優/劣,並呈交一份7000字以下的專文。
3) 評分撮要:
- 作業一:評論、分享自身堂會佈道事工的優/劣20%
- 作業二 : 設計一福音單張10%
- 作業三:閱讀報告 30%
- 作業四:小組合作專文 40%
E. 教科書及參考書目:
1. 何啟明。〈後現代佈道趨勢巡禮〉。《教牧期刊》第 22 期(2007 年 5 月),頁 1-47,共 47 頁。
2. 治平。〈種子與田—福音預共與全方位整全宣教的再思〉於《人啊!你 在那裏—全人宣教面面觀》。宇宙光傳播中心,1997)
3. 關浩然。〈佈道—如何佈道?佈何道?道何干?〉。於《教會 不成教會》, 鄧紹光編。香港:基督書樓,2012。
4. 賽德(Ronald J. Sider)。〈區分傳傳福音與社會關懷〉於《再思福音真 義:傳福音 vs.社會行動》,徐成德譯。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 1998。
5. 賽德(Ronald J. Sider)。〈測量領域:四種分歧的模式〉,於《再思福音 真義:傳福音 vs.社會行動》,徐成德譯。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 1998。頁 27-57,共 31 頁。
6. 費蘭度(Ajith Fernando)。〈未曾聽聞福音的人〉,於《誇界的見證:如 何在多元文化下傳福音》,葉自菁譯。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7。 頁 249-280,共 32 頁。
7. 劉達芳、梁保裕:〈基層人如何悔改歸主〉,於《基層叢書: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劉達芳主編。香港:中國神 學研究院,1992。
8. 何啟明。〈導言,兩種個人佈道法的理念進路及互補互助模式〉,於 《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加拿大恩福協會,2001。
9. 貝碧琦(Rebecca M. Pippert) 。〈三種見證模式〉,於《走進世界--生活 就是佈道》,譚天祐、趙嘉欣譯。二十周年版。香港:學生基督徒福音 團契,2006。
10. 甄雅各(James F. Engel)。《福音.傳媒.策略》, 林來慰譯。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79。125 頁。
11. 羅約翰(John Robb D.) 。《群體思想:實用之群體佈道手冊 》,楊子江譯。香港:亞洲歸主協會,1990。110 頁。
12. 高爾文(Robert E. Coleman) 。《佈道大計》,歡欣翻譯小組譯。十二版。香港:歡欣出版社,2007。91 頁。
13. 柯若柏(Robert E. Colemen) 。《跟耶穌學佈道》,蕭暇麗譯。台北:道聲出版社,2006。294 頁。英文原著: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Grand Rapids: F.H. Revell,1993)
14. 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馬可‧米道堡(Mark Mittelberg)著。《成為有感染力的基督徒》,傅湘雯譯。台北:道聲,2006。
15. 艾偉傳著(Joseph Aldrich) 。《佈道生活化》,雋思譯。香港:亞洲歸主翰協會,1987。192 頁。
16. 貝碧琦著(Rebecca Pippert) 。《走進世界--生活就是佈道(原名:請 君出甕) 》,譚天祐、趙嘉欣譯。二十周年紀念版。香港:學生福 音團契,2006。337 頁。
17. 威廉.麥格(William McKay) 。《我是佈道者?--實踐關懷佈道的指 引》,樊應兒譯。香港:道聲出版社,2011。
18. 韋拿著(C.Peter Wagner) 。《你的屬靈恩賜:發現、發展,發揮》, 盧家駇譯。第五版,20 週年終定版。香港:歡迎出版社,2005。 232 頁。
19. 盧家駇。《健康的增長》。增訂版再版。香港:福音証主協會,1997。 271 頁。
20. 群體性佈道策略(如性別、階層、年齡) 1.莫陳詠恩。《教會在世:踐行上帝的使命》。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5。273 頁。 2.滕張佳音、曾錫華主編。《佈道宣講手冊》。香港:世界華福聯絡中心,2006。487 頁。
課程題目:PW508-E /
PW308-E敬拜隊技巧
上課日期:2021年6月22日至2021年8月24日 (逄週二;共10課)
上課時間:19:00-21:30
上課地點:建道市區校園實體上課
(不設ZOOM上課及錄影安排)
學員對象: with music
background (play an instrument or involved in a praise team)
講師
Priscila Chu:BFA, Med, Phd
Irene Ku:Doctor of Worship Studies, Master of Christian Studies, Graduate
Certificate of Music Technology, Diploma of Music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A. 課程目標:
Music Arrangement for Praise team
B. 課程內容:
Music Arrangement technique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arrange music for worship and praise team
- Introduction
- Music
analysis
- Bottom up
arrangement
- Top down
arrangement
- Reharmonization,
instrumentation , transition and form
- Slow songs
arrangement
- Fast songs
arrangement
- Practice
Q&A
- Rehearsal
techniques
- Conclusion
A practicum will be involved.
C. 課程要求:
assessment :
40% Worship Presentation (group)
30% Written report of presentation (group)
10% Reading (The Sacrifice of Praise - choose 20 songs’ story and
read - around 100 pages)
20% Small Assignment (class presentation)
D. 教科書及參考書目:
Must- have : Sacrifice praise stories
greatest worship
https://www.amazon.com/Sacrifice-Praise-Stories-Greatest-Worship-ebook/dp/B007V93H0S
- 教師: ADJUNCT 古丹青博士
- 教師: ADJUNCT 朱曉芳老師
課程題目:SF537-E/SF337-E 生命成長II - 自由與更新
上課日期及時間:
2021年7月31日(六) 9am-6pm (8 hrs)
2021年8月2、9、16日(逢週一晚,3堂) 7–10pm (9 hrs)
2021年8月21日(六) 9am-6pm (8 hrs)
上課地點:建道市區校園實體上課+部份老師視象授課
(學生不設ZOOM上課及錄影安排)
科目對象︰修讀此科的同學,必須曾修讀「PT526-E/ PT226-E 生命成長」或「PT536-E / PT236-E 生命成長營」。
備註︰此科不設旁聽,敬請留意。
講師
董智敏博士:
本院教牧系助理教授 / 教牧及信徒領袖學院總監 / 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 / 市區校園主任
梁荔馨姑娘:
教牧學博士生,多倫多大學瑞吉斯學院(Regis College), 2019 –
建道教牧及信徒領袖學院/市區校園助理主任
,2019 -
文學碩士(主修基督教靈修學)、靈修指導及指導退省研究院證書,美國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2017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傳道及宣教師,2009-2018
道學碩士,中國神學研究院,2009
張家樂先生:
香港萬國宣道浸信會社會服務總幹事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兒童及青少年服務專責委員會」委員(義務)
張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研究院及建道神學院,曾任大學輔導學系講師、戒賭輔導員、福音戒毒機構部門主管,亦曾於不同精神康復機構任職中心主管及服務督導主任等崗位。
唐思偉博士:
香港專業家庭教育協會顧問
曾擔任家庭輔導中心主任兼臨床督導,中學輔導主任及多間大專院校及神學院客席講師。唐博士擁有十多年輔導經驗,獲頒受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並為亞洲專業輔導協會(香港) 註冊臨床督導及註冊輔導員、澳洲輔導協會 (Australi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註冊合格輔導員及美國輔導協會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專業會員。
A. 課程內容
本科目以講授和小組分享進行,並延續PT526-E/PT226-E生命成長」一科,與同學一起檢視成長過程的點滴對自身的影響,並且以信仰的角度重建個人身份(Self-identity),同時細察生命中神的臨在與恩典的彰顯。
B. 課程要求:
- 功課(如同學對功課有查詢,請在註冊科目後在本科「公開討論區內」發問,謝謝)︰
1) 文憑及碩士程度
(上課前)
i. 完成4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400頁)
ii. 生命反省文章一篇︰3000字
題目:個人成長回顧
**於上課第一日將反省文章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7月31日23:59)
(上課後)
i. 完成4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400頁,閱讀範圍須與上課前閱讀的400頁內容不同)
ii. 反省文章兩篇︰合共 4000 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於上課後一個月將反省文章及閱讀總頁數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9月21日23:59)
2) 證書、副學士及學士程度
(上課前)
i. 完成3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300頁)
ii. 生命反省文章一篇︰2000字
題目:個人成長回顧
**於上課第一日將反省文章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7月31日23:59)
(上課後)
i. 完成300頁閱讀資料 (在教科書及參考書目清單內,選取任何一本或多本參考書籍閱讀300頁,閱讀範圍須與上課前閱讀的300頁內容不同)
ii. 反省文章兩篇︰合共3000字 (兩篇反省文章不需相同字數,惟總數必須滿足以上字數要求)
**於上課後一個月將反省文章及閱讀總頁數上載到ecampus(功課限期︰9月21日23:59)
C. 教科書及參考書目:
1.
派克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 : 追求愛和成長之路》。台北:天下文化,1995。
2. 克萊布著。林智娟譯。《破碎的夢》。台北:校園, 2003。
3. 傅士德著。周天和譯。《 屬靈操練禮讚 : 靈性增長之道》。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1。
4. 帕克帕爾默著。陳永財譯。《隱藏的整全 : 朝向不再分割的生命》。香港:基道, 2012。
5. 魏樂德,唐辛普森著。林秀娟譯。《品格的革命 : 重塑屬天的生命》。新北市:校園,2012。
6. 克勞德,湯森德著。劉如菁譯。《成長神學》。台北:校園,2004。
7. 《一定要原諒嗎?:走出錯待的9個故事》
出版社:校園書房
作者:林凱沁
8. 《情緒,如何療癒:憂慮、憤怒、壓力和憂鬱的15個情緒解答》
Winning over Your Emotions
出版社:宇宙光
作者:諾曼.萊特 (H. Norman Wright)
譯者:劉如菁
課程題目: TH567-E / TH367-E 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神學
上課日期:2021年6月22日至2021年8月24日
(逄週二;共10課)
上課時間:19:00-21:30
上課地點:建道市區校園A室實體上課
(不設ZOOM上課及錄影)
(如疫情需要則改為實體+ZOOM教學)
任教老師:郭鴻標牧師
A. 課程內容:
本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進入宗教改革主流人物--路德及加爾文神學研究之門,因此同學們需要閱讀馬丁路德及約翰加爾文的神學著作,老師會講解當代德語及英語學者路德及加爾文研究的重要著作及資料,讓同學可以建立穩固基礎。
B. 課程大綱:
6月22日:路德生平,神學著作, 及當代路德神學研究路線
6月29日:路德的教義神學
7月6日:路德的靈修神學
7月13日:路德的倫理學
7月20日:加爾文生平,神學著作及當代加爾文神學研究路線
7月27日:加爾文的教義神學
8月3日:加爾文的靈修神學
8月10日:加爾文的倫理學
8月17日:小組報告與討論:路德與加爾文神學
8月24日:小組報告與討論:如何傳承宗教改革精神?
C. 課程要求:
學生需要閱讀馬丁路德及約翰加爾文著作的英語及早文譯本,在課堂上老師會講解一些重要文章,若果同學可以事前閱讀,學習效果會更佳。
1) 評分標準:
- 閱讀報告: 30%(7月6日前交)
- 論文大綱: 10%(8月3日前交)
- 小組報告: 20%(8月31日前交)
- 學期論文: 40%(9月24日前交)
(所有功課請以PDF格式上載網上校園)
2) 課程要求說明:
- 呈交閱讀報告請於7月6日或以前網上遞交(30%)
- 課堂報告於8月17日及8月24日進行,用小組方式,4人一組,每組同學需提交一份文字報告,可以點列式,堂上報告約20分鐘,公開討論10分鐘(20%)
- 論文大綱8月3日或以前網上遞交(10%)
- 論文9月24日或以前網上遞交(40%)
D. 教科書及參考書目:
1. Lohse, Bernhard. Martin Luther: An Introduction to his Life & Work.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6. (BR325L6313.1986)
2. Hamm, Berndt. The Early Luther: Stages in a Reformation Reorientation. Grand Rapids: W.B. Eerdmans Pub. Co., 2014. (BR333.3H3613.2014)
3. Barth, Hans-Martin. 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 A Critical Assessmen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3. (BR333.3B3713.2013)
4. Lohse, Bernhard. Martin Luther’s Theology: Its Historical & Systematic Developmen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9. (BR333.2L6413.1999)(City Campus: BR333.2L6413.2006)
5. Bayer, Oswald. Martin Luther’s Theology: 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Grand Rapids: W.B. Eerdmans Pub. Co., 2008. (BR333.3B38913.2008)(中譯本BR333.3B38913c2011)
6. Kolb, Robert et al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artin Luther’s Theology. Oxford: OUP, 2014. (BR333.3O94.2014)
7. Wengert, Timothy J. ed. Harvesting Martin Luther’s Reflection on Theology, Ethics & the Church. Grand Rapids: W.B. Eerdmans Pub. Co., 2004. (BR332.5H37.2004)
8. Wengert, Timothy J. Martin Luther’s 95 Theses: with Introduction, Commentary, & Study Guide.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5. (BR332D6W46.2015)
9. Forde, Gerhard O. On Being a Theologian of the Cross: Reflections on Luther’s Heidelberg Disputation. Grand Rapids: W.B. Eerdmans Pub. Co., 1997. (BR332.5F67.1997)
10. Gunzman, Noel F.R. Martin Luther’s Ethics of Creation. 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2006. (BR333.3G89.2006)
11. Donald K. McKim. John Calvin : a companion to his life and theology. Eugene, Oregon : Cascade Books, c2015. (BX 9418 .M355 2015 )
12. Donald K. McKim.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hn Calv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BX 9418 .C386 2004 )
13. Charles Partee. The theology of John Calvin. Louisville :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c2008. (BX 9418 .P375 2008 )
14. Richard A. Muller. The unaccommodated Calvin : studies in the foundation of a theological tradi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2000. (BX 9418 .M85 2000 )
15. Herman J. Selderhuis ed. Calvin : saint or sinner? Tubingen : Mohr Siebeck, c2010. (BX 9418 .C3675 2010)
16. Abd-El-Masih Istafanous. Calvin's doctrine of biblical authority. Eugene, Or. : Wipf & Stock Publishers, c2010. (BX 9418 .I88 2010 )
17. Richard A. Muller. Calvin and the Reformed tradition : on the work of Christ and the order of salvation. Grand Rapids, Mich. : Baker Academic, c2012. (BX 9422.3 .M855 2012 )
18. J. Todd Billings.Calvin, participation, and the gift : the activity of believers in union with Chri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BX 9418 .B56 2007 )
19. Mary Patton Baker. Participation in Christ and Eucharistic formation : John Calvin and the theodrama of the Lord's Supper. Milton Keynes : Paternoster, 2015. (BX 9423 .C5 B35 2015 )
20. J. V. Fesko. Beyond Calvin : union with Christ and justification in Early Modern Reformed theology (1517-1700). Gottingen : Vandenhoeck & Ruprecht, 2012. (BX 9423 .C43 F48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