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Course Syllabus)
課程題目:CE571-E 基督教教育哲學
上課日期: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3月8日 (逢週一,15/2停課;共10課)
上課時間:19:00-21:30
上課地點: 建道市區校園面授上課(不設錄影或錄音安排)
I. 學科簡介
研究著名基督教教育家的教育哲學,以及其對社會教育制度、基督教教育模式等的影響;指導學生發展自身的基督教教育哲學,以服事教會。
II. 學科目標
在完成這學科後,學員應該能夠 . . .
A. 掌握教育歷史上的思潮發展,包括一些主要的人物及其教育哲學
B. 分析主要的思想體系,其基要的假設及結論,並懂得用聖經的教訓去協調
C. 運用聖經真理調和教育的實踐
D. 建構個人獨特的基督教教育哲學
III. 學科指定的教科書
A. Michael J. Anthony, & Warren S. Benson, Exploring the History & Philosophy of Christian Educ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21st Century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2003, pp. 430).
B. James R. Estep Jr., Michael. J. Anthony, & Gregg R. Allison, A Theology for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B & H Publishing Group, 2008, pp. 302).
IV. 作業要求
A. 閱讀指定教科書 (30%)
完成閱讀指定教科書後,用「5-4-3-2-1法」去為每本書做總結 (詳見頁4)。
B. 閱讀老師所派發的講義,並回答每課後的問題(30%)
C. 建構個人的基督教教育哲學(40%)
這份功課乃是回答這個問題:「我現在對基督教教育的信念是什麼?」
下列的問題必須處理:
1. 在我的思想中,有那些主要的哲學前設存在?
2. 基督教教育應該強調那些價值 / 理想?
3. 我個人仍然持守的取態是什麼?
4. 那些神學性的教訓是基要的?那些經文可以綜合我的哲學?
5. 基督教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6. 基督教教育應該教導些什麼人?
7. 教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8. 課程應該怎樣發展及採納?
9. 在怎樣的情境中作教導?
10. 我們可以怎樣評估學生所受的教育?
【特別注意事項】
(1) 有關出席課堂的條例。學員應該盡可能出席所有的課堂(按學生手冊規定:每一科的上課率,其缺席不得超過十分之一。否則自動取消學分。)當然,在出席每堂課時,也應當準時。由於出席和準時是任何專業的基本操守,故本人鼓勵學員在建道時已經建立並維持這些良好的習慣。當然,因為不可預見的緊急或意外事故而導致遲到或缺席是可以理解的,但學員也有責任在事後向本人交代。假若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而遲到,超過兩次就會導致總成績降低一級(如A-會變為B+)。這條例只適用於本科。
出席的定義:明顯地出席最基本的意義就是在課堂上「現身」。但理想地,出席還包括學員是在一個清醒和專注的狀態。此外,無論學員對課堂的感覺或其思想狀況如何,在課堂上絕對不應做本科以外的功課,或閱讀本科以外的書本。這對於教授是不尊敬,也會影響及妨礙別人的學習,所以是不能接受的。若學員對本科的教學有任何意見,歡迎隨時向本人提出。任何有助於增進學習果效的意見,本人至感歡迎。
(2) 所有作業敬請準時繳交,若沒有事先得到教授許可/沒有向教務處申請延期,遲交作業一概不收。假若學員對作業要求有不明白地方,他/她有責任向教授了解清楚,不要隨意亂猜亂做,徒然
浪費時間,費時失事。我的 e-mail address: luico@abs.edu 。
V. 學科進度大綱 (Course Schedule)
第一單元:解構教育哲學
第一課:教育:是科學?是哲學?
第二課:教育哲學 = 教育 + 哲學?
第三課:哲學思潮發展對教育目標的影響
第二單元:建構基督教教育哲學
第四課:基督教教育哲學 = 基督教 + 教育 + 哲學?
第五課:基督教教育的終極目標
第六課:人性、生命、及世界的本質
第七課:塑造豐盛生命的元素(I)
第八課:塑造豐盛生命的元素(II)
第九課:塑造豐盛生命的元素(III)
第十課:我的基督教教育哲學
VI.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徐賁。《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a] Ltd., 2012。
林逢祺。《教育規準論》,台北:五南,2008。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台北:五南,2008。
梁福鎮。《教育哲學¾辯証取向》,台北:五南,2006。
吳清山。《教育概論》(第二版),台北:五南,2006。
伍振鷟主編。《教育哲學》(第二版),台北:五南,2006。
杜祖貽、劉述先合編。《哲學、文化與教育》(增修版),香港:中文大學,2006。
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綱》,台北:五南,2006。
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2006。
林逢祺。《教育規準論》,台北:五南,2006。
區應毓等編著,《教育理念與基督教教育觀》。加拿大:証主,2005。
徐宗林。《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2005。
鈕則誠。《教育學是什麼?》,台北﹕威仕曼,2005。
。《教育哲學¾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台北:揚智,2004。
李奉儒。《教育哲學¾分析的取向》,台北:揚智,2004。
賈馥茗。《教育倫理學》,台北:五南,2004。
詹棟樑。《德育原理》,台北:五南,2004。
。《教育哲學》,台北:五南,2003。
黃奏勝。《哲學與教育》,台北:五南,2003。
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2002。
梁福鎮。《審美教育學》,台北:五南,2001。
林建福。《教育哲學-情緒層面的特殊觀照》,台北:五南,2001。
陳迺臣。《教育哲學導論¾人文、民主與教育》,台北:心理,1997。
張文君。《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1999。
趙一葦。《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正中,1998。
鄧 敏。《認識基督教教育》(增修版)。台北:証主,1997。
孫邦正。《現代教育學說》,台北:台灣書店,1997。
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宇宙光,1996。
詹棟樑。《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1995。
詹棟樑。《現代教育哲學》,台北:五南,1993。
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一),台北:桂冠,1995。
。《外國教育家評傳》(二),台北:桂冠,1995。
。《外國教育家評傳》(三),台北:桂冠,1995。
。《外國教育家評傳》(四),台北:桂冠,1995。
陳照雄。《弗蘭基納之道德教育思想》,台北:五南,1993。
徐宗林。《西洋教育史》,台北:五南,1990。
單文經、汪履維編譯。《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1989。
高廣孚。《教育哲學》,台北:五南,1989。
Anthony, Michael J.,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Education (Grand Rapids: Baker, 2001).
Clouse, Bonnidell, Teaching for Moral Growth: A Guide for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Teachers, Parents,
And Pastors (Wheaton, IL: Victor Books/SP Publications, Inc., 1993).
Downs, Perry G., Teaching for Spiritual Growt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Estep, James R., Jr., Anthony, Michael J., & Allison, Gregg R., A Theology for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B & H Publishing Group, 2008).
Everist, Norma C., The Church as Learning Community: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2002).
Francis, Leslie, & Thatcher, Adrian, eds., Christian Perspectives for Education: A Reader in the Theology
Of Education (Leominster, England: Gracewing Books, 1990).
Gaebelein, Frank E., The Pattern of God’s Truth (Chicago: Moody, 1968).
Gangel, Kenneth O., & Benson, Warren S., Christian Education: I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Chicago:
Moody, 1983).
Gibbs, Eugene S., ed., A Reader in Christian Education: Foundations and Basic Perspectives (Grand
Rapids: Baker, 1992).
Groome, Thomas H.,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sharing Our Story and Vis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0).
Hendricks, H. G. Teaching to Change Lives(中譯:《改變生命的教學》。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1990)。
Hirst, P.H., & Peters, R.S., The Logic of Education (中譯:《教育的邏輯》,台北:五南,1994)。
Hunter, James D., The Death of Character: Moral Education in an Age Without Good and Evil (NY: Basic
Books, 2000)
Knight, George R., 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3rd ed., (中譯:《教育哲學導
論》,台北:五南,2002)。
LeBar, Lois E., Education That Is Christian, The classic bestseller¾with fresh insights for today’s
families, churches, and schools, by James E. Plueddemann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989).
Lerwick, Lowell P., Alternative Concep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譯:《技職教育哲學-多元概念
的探討》,台北:五南,2002)。
Lockerbie, D. Bruce, A Passion for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of Education (Chicago:
Moody, 1994).
Nyberg, David, The Philosophy of Open Education (中譯:《開放教育的哲學》,台北:五南,
2004)。
Palmer, Parker J., To Know As We Are Known: Education as a Spiritual Journey,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3).
Parrett, Gary A.. & Kang, S. Steve, Teaching the Faith, Forming the Faithful: A Biblical Vision for Education in the Church (中譯:《教導所信,形塑信者》新北市:臺灣中華福音神學院,2014)。
Pazmino, Robert W., God Our Teacher: Theological Basics in Christian Education (Grand Rapids: Baker,
2001).
, Basics of Teachings for Christians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 Foundational Issues in Christi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in Evangelical Perspective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Reed, James E., & Prevost, Ronni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Education (Nashville, TN: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3).
Richards, Lawrence O., A Theology of Christian Educa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5).
Wilkinson, B., ed. Learning to Change Lives(中譯:《改變生命的學習》。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1995)。
Database of Educators of the 20th Century, 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 the Biola University
https://www.biola.edu/talbot/ce20/database(這個資料庫收集超過200位對西方基督教教育有貢獻的人的生平)
5-4-3-2-1 閱讀概要、互動過程
*5–用五句文字繪畫全書大圖畫 (Five sentences on the Big Picture)。用不多於五句文字,回答以下問題:在閱讀全書後,你認為作者期望你記得的是什麼?按你的意見,作者基要的論題或理念是什麼?就著書本展示的論題或理念,有那些是你認同 / 不認同的?
*4–四個主要段落 (Four Key Passages)。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應該標註你認為最重要的段落。選取你認為是理解全書最關鍵的其中四段,並說明這些概念或論點如何應用在你日後的事奉中。
*3–三個關鍵字詞 (Three Key Terms)。在閱讀的過程中,揀選三個字詞你認為是明白作者觀點的核心用詞。然後用你自己的文字,嘗試為每一個字詞下定義。記住:若書的作者讀你的定義時,他或她會說:「對了,這正是我的意思!」
*2–兩個聯想 (Two Connections)。在閱讀書本的過程中,有否讓你聯想到一些你在本科講義或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所讀過的?作者在書中提及的有否讓你聯想到一些個人的經驗?用三到五句說話去描繪其中兩個聯想。
*1–一個問題 (One Question)。關乎你所讀的書,提出你會向作者提問的一個問題,並簡略說明為什麼會作這樣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