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包括幾方面:
1. 介紹「佈道、植堂與教會增長」的聖經基礎;
2. 以香港現存案例及社會情況探討「佈道、植堂與教會增長」之可行的策略及方法;
3. 邀請堂會牧者到課堂分享堂會之佈道、植堂與教會增長策略。
課程目的
本課程的目的是在知識、策略及實踐上裝備學員成為更好的「佈道,植堂與教會增長」同工。
課程要求
一. 上課前或後閱讀指定的課本。
二. 準時完成必讀本的讀書報告及其他功課。
三. 在佈道,植堂及教會增長三項中選一項作為研究課題,參考課程介紹的方法,在所屬或實習堂會進行考察,分析研究,在限期前提交一份專題報告書(學期專文)。
(如所屬或實習堂會不適合用作研究,須於12/4或前向老師申報及共商決定哪一間合適的堂會。)
讀書報告
一、按時完成閱讀及遞交讀書報告三份——從下列三組書目中各選一本:
第一組:(佈道)
1. 唐崇榮。《佈道神學》。台灣:校園;1987。
2. 何啟明。《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加拿大:恩福;2001。
3. 馬可‧米道堡著。許惠珺譯。《建造具感染力的教會》。台北:道聲,2006。
第二組:(植堂)
1. 羅拔勞根、史提夫晏尼合著。《植堂工作者錦囊(修訂版)》。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04。
2. 克雷格‧奧特(Craig Ott)、吉恩‧威爾遜(Gene Wilson)。《植堂世界:教會倍增之聖經原則和踐行佳例》(Global Church Planting: Biblical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 for Multiplication),福霖宣教學叢書。上海:中華三一出版(香港基道出版社發行),2017。
3. 大衛‧葛瑞森(David Garrison)著。劉如菁譯。《教會繁殖運動——完成教會普世擴展的大使命》。台北:天恩出版社,2010。
第三組:(教會增長)
1. 葉松茂著。《101間香港教會經驗分析》。香港:基道,2004。
2. 葛瑞‧麥金塔。《以一不能蓋全——多元化教會增長策略》。台北:華神,2001。
3. 蘇穎智著。《直攀高峰2—建立合神心意的健康教會》。香港:全心出版有限公司,2010。
二、每份讀書報告不能少於五百字或多於一千字;至於作者、書名、年份及出版社等及附註或附表不計算在內。
三、讀書報告格式及內容應包括:
1. 作者、書名、年份及出版社。 1/10%
2. 全書主題要旨(主題及中心信息)。3/10%
3. 全書分段大綱。2/10%
4. 個人回應:例如該書之優劣處及所學到的功課,讀後感想、反思及回應。3/10%
5. 報告內文各要點須附註該書出處的頁碼;如 (頁15)。1/10%
佈道、植堂或教會增長事工專文 (學期專文)
1. 專文是學員將課堂及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及理論,實際應用在堂會上的成果,是學術理論與實踐的結晶品。學員在三個星期內便須决定研究的方向,在以下3個中自選一個範疇:
i. 佈道
ii. 佈道及植堂
iii. 佈道、植堂及教會增長
2. 專文必需按照通行的神學研究報告書方式及規格完成,專文不能少於六千字、請包括目錄、附錄及參考書目錄。
一、學員可將學期專文的資料於指定課堂內作簡單報告(不多於三十分鐘),報告前三天(週五中午或前),電郵提交一份不少於四百字的大綱及簡報(PPT檔),以作評分及回應之用—包括專文大綱、個案研究進路及內容簡報。
二、課堂報告應為學期專文的精要部份,這樣不單可減輕工作量,學員並可從老師的回應及同學的討論中得著幫助以作修訂。
三、課堂報告目的有三:
1. 讓學員有機會以一課題作深入的研究及探討,以便掌握本科理論及增進研究能力。
2. 讓學員有發表機會,一抒己見,並與其他學員彼此交流,以得教學相長之益。
3. 讓老師評估學員是否已掌握基本理論,能作有意義的研討及有效的應用,從而提供提示及幫助。
成績評估
所有課程要求之作業,須於指定繳交日期當天午夜或前,電郵寄交予老師;同時利用e-campus平台上載送交備份。
項 目 |
時數(鐘) |
分 數 |
課堂參與 |
1,500 |
0 |
400 |
10% |
|
400 |
10% |
|
400 |
10% |
|
600 |
15% |
|
1,200 |
55% |
|
合 計 |
4,500 |
100% |
|
|
Final Grade |
參考書目:
1. 余俊銓。《實用個人佈道手冊》。香港:三福;1995。
2. 甄雅各、羅愛頓。《福音、傳媒、策略》。香港:證道;1979。
3. 滕張佳音及曾錫華編。《佈道宣講手冊》。香港:世界華福中心;2006。
4. 吳李金麗編。《植堂實用手冊》。香港:證道,1989。
5.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處境劇變下的牧養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4》。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6。
6.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0。
7. 李偉良。《還我教會—重尋信徒建立教會的基石》。香港:證主,2013。
8. 劉少康。《使命群體Win.Build.Send》。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3。
9.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著,何明珠譯。《21世紀教會成長學: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Center Church: Doing Balanced, Gospel-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台北:校園書房,2018。
10. Gary L. McIntosh. Taking Your Church to the Next Level. MI: Baker Books, 2009.
11. 高雲漢著。《健康教會成長要訣》。香港:華福中心,2003。
12. 池麗華策劃。《教會變得更像樣——十個教會創新變革實證》。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11。
13. 梁廷益。《再闖高峰》。沙田浸信會,2001。
14. 夏忠堅。《我們起來建造吧-建—建立健康成長教會的基礎》。台北:道聲,2009。
15. 施瓦茨著。黃婉儀譯。《自然的教會發展: 建全教會的八種優良特質指引》。 香港:高接觸,1998。
課程編排
日期 |
課題及內容 |
功課限期 |
29/3 (一) (第一課) (1415-1700)
|
課程介紹
緒論:大使命;佈道學(一):基本佈道學 |
|
5/4 (一)
|
復活節假期 |
|
12/4(一) (第二課) (1415-1700)
|
佈道學(二):佈道的十種方法
|
|
19/4(一) (第三課) (1415-1700)
|
植堂:佈道與植堂
|
19/4交讀書報告(1) |
26/4 (一) (第四課) (1415-1700) |
跨文化的佈道與植堂
|
26/4 或前交專文題目初擬 |
3/5 (一) (第五課) (1415-1700)
|
教會增長:教會增長之歷史及教會增長學 課堂報告(一)
|
3/5交讀書報告(2)
|
10/5 (一) (第六課) (1415-1700)
|
香港教會的現況 課堂報告(二) |
|
17/5 (一) (第七課) (1415-1700)
|
中華宣道會友愛堂胡家豪牧師分享
|
17/5交讀書報告(3)
|
24/5 (一) (第八課) (1415-1700)
|
宣道會屯門堂游淑儀牧師分享
|
|
31/5(一) (第九課) (1415-1700) |
個案: 宣道會錦繡堂的佈道、植堂及教會增長 課堂報告(三)
|
|
7/6 (一) (第十課) (1415-1700)
|
課堂報告(四) |
22/6繳交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