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目:PT530-E / PT230-E 當代文化與神學
上課日期:2025年6月16日至 2025年8月18日
(逢星期一,共10課)
上課時間:7:00pm - 9:30pm (香港時間)
上課形式:只設Zoom,不設實體面授上課,並提供錄影
(錄影回看期:直至功課限期)
教 授:駱頴佳博士
駱頴佳博士曾於英國高雲地利大學 (Coventry University) 修讀文化研究,回港後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哲學碩士課程,後加入基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亦曾於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從事學生及研訓工作。
隨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y)及加拿大Institute for Christian Studies 取得哲學博士(聯合課程),專研當代法國哲學及荷蘭改革宗哲學,其研究涵蓋當代文化理論、香港身份研究、情感資本主義、文化神學及實踐神學。
駱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及文化研究及創意產業課程主任,教授文化研究、香港研究及西方哲學課程,2025年於多倫多大學Regis College完成神學研究碩士(MTS)課程。
他出版了《後現代拜物教》、《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及《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等著作,而神學論文亦散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Theology及Theology 等期刊。
A.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探討當代文化的流行現象,並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分析和回應。課程將結合理論與實例,幫助學員理解流行文化如何影響信仰生活,同時裝備基督徒以批判性思維積極回應社會文化挑戰。
B. 課程內容
1. 當代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從文化研究及神學的觀點看
2. 消費主義與拜物教:什麼是「偶像」?
3. 欲望的錯置:全面市場化社會對教會的衝擊
4. 情感資本主義與倦怠社會: 安息的操練
5. 流行音樂的情感力量
6. 社交媒體下的身份認同
7. 影像世界的迷思
8. 性别、身體與靈性
9. 文化救贖:耹聽他者
10. 文化對話:保羅的啓迪
C. 科目要求
1. 課堂參與 (出席及提問) (10%)
2. 閱讀反省 (碩士︰2000字 /學士︰1500 字,第10堂(18 Aug 遞交) (40%)
閱讀書目其中一本著作,並寫出書籍內容及反思 (評論文章,而非書介)。
3. 專文 (碩士︰5000字/學士3000字,課堂完結後2 個星期交( 1 Sep遞交) (50%)
選取一個當代的文化議題 (可選課程沒有提及的議題),並對此進行分析及神學反省。文章內容要起碼包括三本課程提及的參考書,並在專文內列出。
D. 參考書目 (存放至Reserve Book書架)
1. 駱頴佳,《後現代拜物教──消費文化的神學批判》(增修版)(FES Press: 2002)
2. 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dirty press : 2020) (已斷版,但有電子版)
3. 以祿,《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 》(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7)
4. 丹尼爾‧貝爾二世,《欲望經濟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督徒應該懂的事》(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4)
5. 沃弗 ,《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4)
6. 瓦爾特.布魯格曼,《先知式的想像》(橄欖 :2009)
7. 蘇明思,《欲望的門訓》(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20)
8. 蘇明思,《時間神學:承繼過去、盼望未來、信實地回應此刻》(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24)
9. 羅利.葛林,《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 (基督教文藝: 2024)
10. 趙崇明 主編,《信仰體現@科技虛擬世界》 (德慧文化: 2023)
11. 唐慕華,《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 (FES Press: 2003)
12. 唐慕華,《非凡的敬拜-重尋敬拜與佈道的關係與意義》(FES Press: 2018)
13. 米歇爾.薩拉西諾,《衣飾:衣服靈性與道成肉身》(基督教文藝:2014)
14. 龔立人,《不正常的信仰-身體、身分與政治》(FES Press: 2016)
15. 鄧瑞強,《城市靈修》(FES Press: 2024)
16. 葉菁華 , (主編):《信仰市場.消費教會:消費主義與當今教會》(基督教文藝:2013)
17. 布魯格曼 ,《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基督教文藝:2018)
18. 韋基道 ,《身體神學入門》(良友之聲: 2012)
19. 范浩沙 等編著 ,《日常神學--閱讀文化文本,詮釋趨勢》 (天道:2011)
20. 坦納,《耶穌、人性與三一:淺談系統神學》(道風: 2016)
E. 其他參考書目
1. 沃德,《世界與教會:作門徒的政治》(中原大學: 2011) *
2. 曾宗盛&賴弘專 (主編),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 (橄欖基金會: 2020)*
3. 韓江雪,《崩潰與重建:ChatGPT衝擊下的人類未來(精修版)》(印象文字: 2023)*
4. 鄧智文,《道成搖滾:擁抱心靈的黑夜 尋找音樂的聖痕》(印象文字: 2019)*
5. 韓炳哲,《倦怠社會》(大塊文化:2015) *
6. 克理斯.巴克,《文化研究: 理論與實踐》 (第2版) (五南圖書出版: 2010)*
7. 李照興,《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2046出版社: 2025)*
8. 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給香港樂壇寫笑忘書》(突破:2025)*
9.鄧鍵一、李祖喬、曾仲堅 (主編),《香港.文化.探索》(匯智出版:2025)*
10. 黃涵榆 ,《閱讀生命政治》(春山出版 :2021)*
11. Christopher Watkin, Biblical Critical Theory (Zondervan: 2025)*
12. Kathryn Tanner, Theories of Culture : A New Agenda for Theology (Fortress: 1997)*
13.James K.A. Smith, Desiring the Kingdom: Worship, World View, and Cultural Formation (Baker: 2009)*
14. James K. A. Smith, 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 (Baker: 2006)*
15. John Caputo, What Would Jesus Deconstruct? (Baker: 2007)*
16. 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 (Harper: 1951)*
17. Jacques Ellul, The Humiliation of the Word (Eerdmans, 1985)*
18. Brian Walsh and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Transforming Vision: Shaping a Christian World-View (IVP: 1984)*
上課日期:2025年6月16日至 2025年8月18日
(逢星期一,共10課)
上課時間:7:00pm - 9:30pm (香港時間)
上課形式:只設Zoom,不設實體面授上課,並提供錄影
(錄影回看期:直至功課限期)
教 授:駱頴佳博士
駱頴佳博士曾於英國高雲地利大學 (Coventry University) 修讀文化研究,回港後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完成哲學碩士課程,後加入基道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亦曾於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從事學生及研訓工作。
隨後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y)及加拿大Institute for Christian Studies 取得哲學博士(聯合課程),專研當代法國哲學及荷蘭改革宗哲學,其研究涵蓋當代文化理論、香港身份研究、情感資本主義、文化神學及實踐神學。
駱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及文化研究及創意產業課程主任,教授文化研究、香港研究及西方哲學課程,2025年於多倫多大學Regis College完成神學研究碩士(MTS)課程。
他出版了《後現代拜物教》、《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及《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等著作,而神學論文亦散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Theology及Theology 等期刊。
A. 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探討當代文化的流行現象,並從基督教神學角度分析和回應。課程將結合理論與實例,幫助學員理解流行文化如何影響信仰生活,同時裝備基督徒以批判性思維積極回應社會文化挑戰。
B. 課程內容
1. 當代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從文化研究及神學的觀點看
2. 消費主義與拜物教:什麼是「偶像」?
3. 欲望的錯置:全面市場化社會對教會的衝擊
4. 情感資本主義與倦怠社會: 安息的操練
5. 流行音樂的情感力量
6. 社交媒體下的身份認同
7. 影像世界的迷思
8. 性别、身體與靈性
9. 文化救贖:耹聽他者
10. 文化對話:保羅的啓迪
C. 科目要求
1. 課堂參與 (出席及提問) (10%)
2. 閱讀反省 (碩士︰2000字 /學士︰1500 字,第10堂(18 Aug 遞交) (40%)
閱讀書目其中一本著作,並寫出書籍內容及反思 (評論文章,而非書介)。
3. 專文 (碩士︰5000字/學士3000字,課堂完結後2 個星期交( 1 Sep遞交) (50%)
選取一個當代的文化議題 (可選課程沒有提及的議題),並對此進行分析及神學反省。文章內容要起碼包括三本課程提及的參考書,並在專文內列出。
D. 參考書目 (存放至Reserve Book書架)
1. 駱頴佳,《後現代拜物教──消費文化的神學批判》(增修版)(FES Press: 2002)
2. 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dirty press : 2020) (已斷版,但有電子版)
3. 以祿,《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 》(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7)
4. 丹尼爾‧貝爾二世,《欲望經濟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督徒應該懂的事》(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4)
5. 沃弗 ,《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14)
6. 瓦爾特.布魯格曼,《先知式的想像》(橄欖 :2009)
7. 蘇明思,《欲望的門訓》(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20)
8. 蘇明思,《時間神學:承繼過去、盼望未來、信實地回應此刻》(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24)
9. 羅利.葛林,《做神學:一同走進處境神學》 (基督教文藝: 2024)
10. 趙崇明 主編,《信仰體現@科技虛擬世界》 (德慧文化: 2023)
11. 唐慕華,《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 (FES Press: 2003)
12. 唐慕華,《非凡的敬拜-重尋敬拜與佈道的關係與意義》(FES Press: 2018)
13. 米歇爾.薩拉西諾,《衣飾:衣服靈性與道成肉身》(基督教文藝:2014)
14. 龔立人,《不正常的信仰-身體、身分與政治》(FES Press: 2016)
15. 鄧瑞強,《城市靈修》(FES Press: 2024)
16. 葉菁華 , (主編):《信仰市場.消費教會:消費主義與當今教會》(基督教文藝:2013)
17. 布魯格曼 ,《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基督教文藝:2018)
18. 韋基道 ,《身體神學入門》(良友之聲: 2012)
19. 范浩沙 等編著 ,《日常神學--閱讀文化文本,詮釋趨勢》 (天道:2011)
20. 坦納,《耶穌、人性與三一:淺談系統神學》(道風: 2016)
E. 其他參考書目
1. 沃德,《世界與教會:作門徒的政治》(中原大學: 2011) *
2. 曾宗盛&賴弘專 (主編), (身體神學與整全信仰:台灣神學研究學院2020年雙連講座論文集) (橄欖基金會: 2020)*
3. 韓江雪,《崩潰與重建:ChatGPT衝擊下的人類未來(精修版)》(印象文字: 2023)*
4. 鄧智文,《道成搖滾:擁抱心靈的黑夜 尋找音樂的聖痕》(印象文字: 2019)*
5. 韓炳哲,《倦怠社會》(大塊文化:2015) *
6. 克理斯.巴克,《文化研究: 理論與實踐》 (第2版) (五南圖書出版: 2010)*
7. 李照興,《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 1970s-2000s》(2046出版社: 2025)*
8. 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給香港樂壇寫笑忘書》(突破:2025)*
9.鄧鍵一、李祖喬、曾仲堅 (主編),《香港.文化.探索》(匯智出版:2025)*
10. 黃涵榆 ,《閱讀生命政治》(春山出版 :2021)*
11. Christopher Watkin, Biblical Critical Theory (Zondervan: 2025)*
12. Kathryn Tanner, Theories of Culture : A New Agenda for Theology (Fortress: 1997)*
13.James K.A. Smith, Desiring the Kingdom: Worship, World View, and Cultural Formation (Baker: 2009)*
14. James K. A. Smith, 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 (Baker: 2006)*
15. John Caputo, What Would Jesus Deconstruct? (Baker: 2007)*
16. 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 (Harper: 1951)*
17. Jacques Ellul, The Humiliation of the Word (Eerdmans, 1985)*
18. Brian Walsh and J. Richard Middleton, The Transforming Vision: Shaping a Christian World-View (IVP: 1984)*
- Teacher: 駱穎佳博士 Dr. Peter Lok ADJU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