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 (Instructor):
陳淑愉傳道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神學哲學博士
科目統籌 (Course Coordinator):
區寶儀傳道 本院神學碩士校友
一、科目目標
教會歷史(一)、(二)、(三)旨在綜覽二千年來教會歷史的發展,三個課程分別探討:(一)初期教會(主後一至五世紀)、(二)中古教會(六至十六世紀)至宗教改革、(三)近代教會(十七世紀至今)的教會發展史。但要緊記的是,教會歷史的研究範圍並不限於教會的組織和習慣,也包括神學和教義的發展史、屬靈模式及基督信仰與社會的互為影響等。
教會歷史(一)將集中討論早期教會的建立、教義的確立(特別是基督論與三一論)及直至迦克敦會議的幾次大公會議的意義;教父思想及基督教會與猶太、希羅文化之間的關係,亦是本季課程要探討的課題。
二、科目安排
日期: 2020年 9月 9日 至 2020年 12月 8日(十三週)
三、學習模式
1. 講授影片:同學可以透過互聯網收看本科講授影片,影片已經剪裁、分段,節省不少休息停頓、現場翻閱資料的時間,而且配有同步簡報,同學可以重覆收看影片。
2. 小組討論:根據史料研究報告進行小組討論,由導師指導。
3. 史料研究報告:根據研究心得撰寫報告
四、教科書
4.1 教會歷史閱讀(任選其一,並閱讀有關部分)
1. Walker, Williston.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4th ed. Edinburgh: T&T Clark, 1986, pp.1-220. (或中譯本:華爾克著。謝受靈譯。《基督教會史》。香港:文藝,1970。頁1-310。)
2. Gonzalez, Justo L. 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 1. The Early Church to the Reforma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One, 1984. pp.1-220.
(或中譯本:岡察雷斯。《基督教史》。趙城藝譯。上冊。上海:上海三聯,2016。頁1-258。)
4.2 神學思想史閱讀(以下書籍任選其一,必須完成閱讀整本書)
1. Olson, Roger E. 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Twenty Centuries of Tradition & Reform. US: Green Press, 1999. (或中譯本:奧爾森。《神學的故事》。台北:校園書房,2002。) (或简体本: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北京:北大,2003。)
2. Gonzalez, Justo L.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Vol 1. US: Abington Press, 1987 (或中譯本:岡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陳澤民等譯。第一冊。南京:譯林,2008。)
3. Kelly, J. N. D.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5th Ed. HaperSanFrancisco, 1985. (或中譯本:凱利著。康來昌譯。《早期基督教教義》。台北﹕華神,1984。)
五、科目要求 (文憑及碩士)
郭偉聯 博士。《教會歷史(一)》影片講授。
1. 史料及教科書閱讀(10%)
須於學期終呈交閱讀記錄表,並清楚列明閱讀了的頁數,否則此部分將不予評分。完成教會歷史閱讀,可得1分;完成神學思想史閱讀,可得2分;完成史料閱讀可得7分。教科書可以速讀完成,只閱讀早期教會史部分。
2. 史料研究報告一(30%)
同學必須從以下的指定閱讀資料/題目中,選擇一題作史料研究報告一。研究教會生活/體制/傳統。約3500字,須在注釋顯示曾引用5本(包括2本英文著作)/種或以上研究著作。
2.1 從《十二使徒遺訓》探討初期教會生活的特點,並作出評論與反省。〈十二使徒遺訓〉,收《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頁261-272。
2.2 從《聖安東尼傳》1~23章探討初期教會修道生活的特點,並作出評論與反省。 亞他那修著,陳劍光譯:《聖安東尼傳》(香港:恩奇,1990),頁12-31。
3. 史料研究報告二(40%)
同學必須從以下的指定閱讀資料/題目中,選擇一題作史料研究報告二。研究教義與思想。約5000字,須在注釋顯示曾引用7本(包括3本英文著作)/種或以上研究著作。
3.1 從《游斯丁第一護教辭》探討初期教會於希羅世界面對甚麼指責,及游斯丁採取甚麼論點回應;並評論他對基督教教義與希羅思想的比較。 游斯丁:〈第一護教辭〉,收《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頁405-461。
3.2 在回應諾斯底主義時,愛任紐採取甚麼論點,確立大公教會教義的正確性?試介紹及評述他對教義、傳統、聖經之間的關係的看法,並探討愛任紐的教義思想的特點。 愛任紐:「反異端」,收《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頁1-201。
3.3 初期教會的三一論討論中,愛任紐使用oikonomia/ economy /救贖功能來形容我們了解三一的進路,而特土良則以三位一體(trinitas)、本質(substantia)及位格(persona)來介紹三一之間的關係。另外,東方教會則以ousious、homoousious、hypostasis來形容三一。試以呂撒的貴鉤利的著作為例,討論尼西亞會議前後三一論的爭論重點,並當時所用的神學詞彙的特色及其含義。 Gregory of Nyssa, Concerning We Should not Think of Saying That Three are not Three Gods to Ablabius. Gregory of Nyssa, Against Eunomius, 1.156-182.
4.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一(10%):按第一至五堂講授或閱讀資料討論,最少兩次對話式發言。
小組討論二(10%):按第六至十堂講授或閱讀資料討論,最少兩次對話式發言。
史料研究報告註腳及格式必須按照《神學研究指南》,開課後可在網上校園下載文件。
五、科目要求(學士及證書)
郭偉聯博士。《教會歷史(一)》影片講授。
1. 史料及教科書閱讀(10%)
須於學期終呈交閱讀記錄表,並清楚列明閱讀了的頁數,否則此部分將不予評分。完成教會歷史閱讀,可得1分;完成神學思想史閱讀,可得2分;完成史料閱讀可得7分。教科書可以速讀完成,只閱讀早期教會史部分。
2. 史料研究報告一(35%)
同學必須從以下的指定閱讀資料/題目中,選擇一題作史料研究報告一。研究教會生活/體制/傳統。約2500字,須在注釋顯示曾引用3本(包括1本英文著作)/種或以上研究著作。
2.1 從《十二使徒遺訓》探討初期教會生活的特點,並作出評論與反省。〈十二使徒遺訓〉,收《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頁261-272。
2.2 從《聖安東尼傳》1~23章探討初期教會修道生活的特點,並作出評論與反省。亞他那修著,陳劍光譯:《聖安東尼傳》(香港:恩奇,1990),頁12-31。
3. 史料研究報告二(35%)
同學必須從以下的指定閱讀資料/題目中,作史料研究報告二。研究教義與思想。約3500字,須在注釋顯示曾引用3本(包括1本英文著作)/種或以上研究著作。
從《游斯丁第一護教辭》探討初期教會於希羅世界面對甚麼指責,及游斯丁採取甚麼論點回應。 游斯丁:〈第一護教辭〉,收《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頁405-461。
4. 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一(10%):按第一至五堂講授或閱讀資料討論。最少兩次對話式發言。
小組討論二(10%):按第六至十堂講授或閱讀資料討論。最少兩次對話式發言。
論文註腳及格式必須按照《神學研究指南》,開課後可在網上校園下載文件。
六、修課進度表
週次 |
日期 |
建議進度 |
閱讀資料 |
期限 |
1 |
9/9-15/9 |
導言;教會歷史的意義 、分期及初期教會史概覽 |
|
登入及分組 |
2 |
16/9-22/9 |
基督教起源與初期教會的文化及社會背景 |
|
小組討論一 |
3 |
23/9-29/9 |
初期教會的擴展與生活 |
1. 《十二使徒遺訓》。 |
小組討論一 |
4 |
30/9-6/10 |
信仰偏差與基督徒回應 |
1. 《多馬福音》。 4. 居普良:《論教會合一》。 |
小組討論一 |
5 |
7/10-13/10 |
教父神學 |
1. 愛任紐:《反異端》(同上)。 3. 奧利金:《論首要原理》,前言、1.1~1.6。
|
|
6 |
14/10-20/10 |
三一論與基督論論爭 |
1. Arius, Letter to Eusebius of Nicomedia. |
23/10 呈交史料研究報告一 |
7 |
21-27/10 |
帝國教會的形成 |
|
小組討論二 |
8 |
28/10-3/11 |
教會的組織及管理 |
1. 《十二使徒遺訓》(同上)。 |
小組討論二 |
9 |
4-10/11 |
修道生活 |
小組討論二 |
|
10 |
11-17/11 |
尼西亞會議以後的教父及奧古斯丁 |
與第 6 課同 |
小組討論二 |
11 |
18-24/11 |
|
|
|
12 |
25/11-1/12 |
|
|
|
13 |
2-8 / 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