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內容簡介:
本科旨在幫助學生對佈道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讓學生明白佈道是一個過程及了解悔改、歸信及成長更是一個屬靈的旅程。我們將透過整全的佈道觀念,逐一介紹群眾/大型佈道、小組佈道及個人佈道的特點、強處與弱處等。目的是幫助同學掌握佈道的基本理論及實踐的方法,達至廣傳福音及教會增長的果效。
II. 課程目標:學生完成這個課程後將會
1. 了解不同類型(群眾、小組、個人)佈道法的理論與實踐及彼此間的互補關係。
2. 認識及評估現今坊間流行的佈道事工的可行性及適切性。
3. 曉得設計一個適合自己教會的佈道事工計劃。
4. 更有動力及更有效的去實踐與人談道的工作。
III.課程要求及評分:
- 完成指定閱讀不少於500頁,英文書則量數減半。(20%)
2. 寫下10個對佈道有關的閱讀後的得着(每個得着1-3句即可),全部不超過一頁A4 (10%):
3. 出席兩次小組分享 (每次50分鐘) :(20%)
a. 分享傳福音經歷,無論是個人佈道或小組佈道。
b. 福音對象背境、反應;見證使用的方法、過程及結果。
c. 評估:見證方法的優劣、可改善之處及個人感受。
d. 以上分享至少基於本學年內有三次佈道經驗。
4.學期習作(每份50%):可以三選一
4.1作佈道宣講一次(15-20分鐘)及提交大綱和講章(以Zoom錄影呈交)。
4.2 完成佈道研究報告書一篇(題目由同學自選,但需老師同意,字數不多於五千字)。依本院要求之專文格式,以中文11或12級1.5行距單面打印,於學期交功課限期或以前繳交打印本及上載至本科網頁。應屆畢業同學必需在學院指定的日期前提早繳交專文,以免延誤畢業)。
4.3 實際帶一次小組佈道,不少於一小時(收集至少兩個人對你帶組的回饋)及提交若一頁小组資料 (可用坊間材料或自制) ,並用一頁A4紙一題,不少於800字一題,情理兼備下回答三條未信者常問的問題,(問題先交老師過目同意,但不用如論文般引述)如自制小组資料者,可以祗答兩條。(回饋表稍後提供)
IV. 學習時數:總時數3,000分鐘
1. 上課:1,000分鐘
2. 閱讀及閱讀後的得着:1,500分鐘
3. 學期習作:500分鐘
V. 課程及功課進度表)
日期 |
節數 |
課 程 進 度 |
要 交 功 課 |
31/3 |
1
|
基本佈道理論 (曾錫華牧師) |
分小組 |
7/4 |
2 |
佈道人的裝備 (曾錫華牧師) |
|
14/4 |
3 |
佈道神學:澄清與釐定(陳志豪牧師) |
第3課當日之前決定學期作業,老師本周內回覆細節 |
21/4 |
聖樂培靈會翌日休課 |
||
28/4 |
4 |
初期教會的佈道 (陳志豪牧師) |
|
5/5 |
5 |
多元福音信息 (陳志豪牧師) |
|
12/5 |
6 |
小組佈道及群眾佈道 (曾錫華牧師) |
第6課當日或之前完成第一次小組分享 |
19/5 |
佛誕公假
|
||
26/5 |
7 |
如何設計及推動堂會佈道事工 (曾錫華牧師) |
|
2/6
|
8 |
佈道宣講的事奉 (曾錫華牧師) |
|
9/6 |
9 |
佈道風格 (陳志豪牧師) |
第9課當日或之前完成第一次小組分享 完成佈道宣講及講章/提交佈道研究報告書 |
V.指定課本
- 何啟明。《當代個人佈道;理論與實踐》(加拿大恩福協會,2001)
- 何啟明:〈後現代佈道趨勢巡禮〉,《教牧期刊》第22期(2007年5月),頁1-47。
3. 馬可‧米道堡(Mark Mittelberg)。《建造具感染力的教會》。台北:道聲,2006。
4. 馬克‧麥高斯(Mark McCloskey)。《傳說神話》。香港學園傳道會,2002。
- 唐崇榮。《佈道策略》。台灣:校園;1986。
- 唐崇榮。《佈道神學》。台灣:校園;1987。
- 高爾文(Robert E. Coleman)著,歡欣翻譯小組譯:《佈道大計》十二版(香港:歡欣出版社,2007) ,91頁。
- 柯若柏(Robert E. Colemen)著,蕭暇麗譯:《跟耶穌學佈道》(台北:道聲出版社,2006),294頁。英文原著:Master Plan of Evangelism(Grand Rapids: F.H. Revell, 1993)
- 甄雅各著。《有效的基督教傳播》。彭海陽、朱崇儀譯, 香港:福音証主,136頁,1986年。
- 甄雅各(James F. Engel)著,林來慰譯:《福音.傳媒.策略》(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79),125頁。
- 威廉.麥格(William McKay)著,樊應兒譯:《我是佈道者?--實踐關懷佈道的指引》(香港:道聲出版社,2011)
- 滕張佳音、曾錫華主編:《佈道宣講手冊》(香港:世界華福聯絡中心,2006),487頁。
- 葉松茂著:《101間香港教會經驗分析》(昋港:基道出版社,2004),237頁。
- 唐崇榮。《佈道神學》。台灣:校園;1987。
15. Thompson, W. Oscar Jr. Concentric Circles of Concern, 1981, Nashville, TN: Broadman Press.
16. 斯托德著。《再思福音使命—更新佈道的動機與動力》。台北:校園;2000。
17. Kraft, Charles H. Communication Theory for Christian Witness, Revised ed., 1991, Maryknoll, NY: Orbis.
18. Kallenberg, Brad. Live to Tell: Evangelism in a Post Modern World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2002),138pp.
19. McLaren, Brian. More Ready Than You Realize: Evangelism as Dance in the Postmodern Matrix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6) 188 pp.
20. Richardson, Rick. Reimagining Evangelism: Inviting Friends on a Spiritual Journey.(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6), 167 pp.
21. 黃文雄。《有愛才有羊:個人談道,造就,栽培手冊》。台福傳播中心,基道書樓代理;1993。
22. 高智浩。《創意樂悠遊—福音旅遊DIY》。台北:校園;2002。
23. 巫玉揆。《康樂佈道法》。香港:道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