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色化神學

CS544-24F

 

授課老師:梁家麟、倪步曉

2024-2025年度秋季

 

 

課程目標與範圍

 

本課程旨在探討本色化的各種理論及其在歷史脈絡中的應用,系統性地敘述中國教會與香港教會在本色化神學建設上所曾作過的嘗試,並對其成敗得失進行評估。同時,鑑於中國教會的發展趨向,課程將探索本色化與中國化的未來路向,為教會在不同背景下的適應與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資源。本課程將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案例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本色化的內涵與實踐,並能夠在實際教會工作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推動教會在不同處境背景下的適應與發展。

 

 

課程大綱

1、16 / 9 中國本色神學的歷史回顧 (倪步曉)

2、23 / 9 神學本色化的可行性與迫切性 (梁家麟)

3、7/ 10 本色化的不同理論 (梁家麟)

4、14/ 10 本色教會:自立運動與本土基督教教派(倪步曉)

5、21/ 10 本色神學課題():改革宗在中國處境實踐(倪步曉)

6、28/10本色神學課題():三宗派在社運中的信仰與政治抉擇(區寶燕博士)

7、4/11 再思教會本色化與「基督教中國化」的關係 (倪步曉)

8、11/11 中國文化未來發展與福音機會(梁家麟)

9、18/11本色神學課題():尋找華人教會的香港性(王家輝牧師)

1025/11 中國與香港教會:身份與使命(梁家麟)

 

 

 

 

 

 

 

教科書:

邵玉銘編:《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問題》(台北:中正書局,1980)。

梁家麟:《超前與墮後:本土釋經與神學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2003)

 

參考書目:

 

牛汝極:《十字蓮花:中國元代敘利亞文景教碑文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8)。

王成勉:《文社的盛衰》(臺北:宇宙光,1993)。

伊愛蓮(Irene Eber)等著,蔡錦圖編譯:《聖經與近代中國》(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03)。

何光滬、許志偉編:《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何光滬、許志偉編:《對話二:儒釋道與基督教》(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吳利明:《基督教與中國社會變遷》(香港:文藝,19812012年再版)。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著,陳寬薇譯:《當地語系化——談福音與文化》(臺北:光啟出版社,1993)。

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 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7)。

沈清松:《對他者的慷慨: 從外推精神看中華文化與基督宗教》(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4)。

邢福增、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香港:建道神學院,1997)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

周聯華:《基督信仰與中國》(臺北:浸信會基督教文字傳道中心,1973)。

林治平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1990)。

林治平編:《理念與符號——基督教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宇宙光,1988)。

林榮洪、溫偉耀編:《基督敎與中國文化的相遇》(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1)。

林榮洪編:《近代華人神學文獻》(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86)。

姚興富:《耶儒對話與融合《教會新報》( 1868 1874 )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

段琦:《奮進的歷程 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海恩波(Marshall Broomhall)著,蔡錦圖譯:《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香港:國際聖經協會,2000)。

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9)

張志剛、唐曉峰編:《基督教中國化研究》(第一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張志剛、唐曉峰編:《基督教中國化研究》(第二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

張志剛、唐曉峰編:《基督教中國化研究》(第三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張志剛、唐曉峰編:《基督教中國化研究》(第四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梁元生:《十字蓮花——基督教與中國歷史文化論集》(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4)。

梁家麟:《少數派與少數主義》(香港:建道神學院,2002)

梁家麟:《徘徊耶儒之間》(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7)

連曦:《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郭佩蘭編:《上帝在亞洲人民中》(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3)

陳耀南:《從自力到他力——與中國人談基督教》(香港:天地圖書,2006)。

陶飛亞:《中國的基督教烏托邦——耶穌家庭(1921-195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

曾慶豹:《什麼是漢語神學?》(臺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5)。

曾慶豹編:《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一):社會思想篇》(香港:研道社,2012)。

曾慶豹編:《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二):耶穌形象篇》(香港:研道社,2012)。

楊慧林:《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溫以諾:《破舊與立新——中色基督教神學初探》(安省:加拿大恩福協會,1998)。

遠志明:《神州懺悔錄——上帝與五千年中國》(臺北:校園,1998)。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北京:三聯書店, 1992)。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北京:三聯書店, 1994)。

劉小楓編:《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聯書店,1995)

劉家峰編:《離異與融合:中國基督徒與本色教會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黎子鵬:《經典的轉生:晚清《天路歷程》漢譯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2)。

John C. England and Archie C.C. Lee, Doing Theology with Asian Resources (PTCA, Auckland: Pace Pub., 1993)

Peter Toon, The End of Liberal Theology (Wheaton: Crossway Books, 1995)

Malek, Roman.ed. The Chinese Face of Jesus Christ. Vol. 1-3. Sankt Augustin: 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and China-Zentrum, 2002-2007.

Berthrong, John H.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Albany, SUNY, 1994.

Wickeri, Philip L. 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he Three-Self-Movement & Chinas United Front.N. Y.: Orbis, 1988.

Yamamoto, Sumiko. History of Protestantism in China: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Tokyo : Gakkai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2000.

Constable, Nicole. Christian Souls and Chinese Spirits: A Hakk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Berkeley: Univ. of Calif. Press, 1994.

Covell, Ralph R.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 The Christian Faith Among Chinas Minority People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5.

王怡文庫 https://www.wangyilibrary.org/channel/books

 

 

 

課程要求

1. 除指定參考書外,尚會在課堂上派發有關論文資料,同學必須在指定時間內閱讀。

2. 就課程大綱覆蓋的範圍,自擬參考書目,總頁數不少於1,000頁,並仔細閱讀,隨功課附交書名。(40%)

3. 撰寫一篇有關課題約4,000字的論文(附詳盡參考書目),於最後上課日繳交。(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