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神學院
國際學院海外課程

PGT610「信」與「事奉」的聖經及神學基礎  2024-2025春季:英國實體密集課程

講師高銘謙博士、陳韋安博士、葉松茂博士、陳淑愉博士
授課形式實體面授+實時網課

授課日期、時間和地點
  • 2025 年 3 月 26–28 日(星期三至五)
    • 實體課堂: 曼徹斯特宣道會 Unite 9, The Quadrangle, Hulme Street, Manchester, M1 5GL
    • 英國時間 9.00–11.30am;1.00–6.00pm; 7–9.30pm
  • 2025年4 月 2 日 (星期三)
    • (實時網課:英國時間 9.00–11.30am)


課程目的
  • 本科目以聖經、神學及實用神學三個角度去剖析「信」與「事奉」的關聯,為同學在不同情境下事奉打好聖經及神學基礎。
  • 高銘謙博士會透過歷代志下眾君王的興衰,以歷代志代下七 14 看生命特質來探討事奉;
  • 陳韋安博士會從不同神學家的觀點探討神學、教會及事奉的張力;
  • 葉松茂博士從各地華人教會發展的經驗看自己的事奉態度及方法;
  • 陳淑愉博士將在最後的課堂作這科目的總結。
  • 第 1–9 課是實體授課,第 10 課最後一堂則以網上形式進行。
上課進度表

功課要求
  • A.高銘謙博士的功課(30%)
    • 從以下兩個題目選一,書寫一篇1500字專文
    • 1.歷代志的禱告神學(代下七 14)
    • 2.選其中一位南國君王,說明他的興衰原因與過程
  • B.陳韋安博士的功課(30%)
    • 寫一篇有關侯活士或尼布爾書籍的讀書報告(約2500字)
  • C.葉松茂博士的功課(30%)
    • 根據這三堂課程的內容,寫一篇1500字專文,反省現在事奉教會發展的方向,與及自己事奉的方式。
注:所有專文及註腳必須根據《䄂學研究指南》(第十一版)格式。
  • D.完成閱讀資料(10%)
    • 1. 高銘謙。《歷代志上》《歷代志下》。香港:明道社,2016、2018。
      • 閱讀其中 150 頁。
    • 2.葉松茂著。《不甘心做鹹魚: 18 間香港教會活化的經驗》。香港:宣道傳意, 2024。
      • 上課後一個月內必須完成閱讀整本書。每人上課時將贈送一本。
  • 呈交日期:
    • 2025 年 6 月 1 日或之前,把功課(A, B, C)上載至網上校園本科功課區。
    • 功課 D須於 5 月 1 日或之前,上載至網上校園本科功課區呈交。
    • 若遲交卻沒有申請功課延期的話,將會被扣分。
  • 參考書



建道神學院
國際學院海外課程
OTG520/320 士師記 
2024-2025春季 
講師姓名李穗洪博士 
授課時間英國實時線上(逢星期四GBT 7:00pm-9:30pm)
授課形式﹕英國實時線上授課:約25小時。本科設課堂錄影回看。
時間表如下



課程內容

在士師的時代,以色列人尚未取得部分神應許的迦南地,缺乏約書亞的接班人作領袖,外敵經常入侵,支派內鬥日增。雅威(YHWH)是否摒棄以色列人?外邦人還是以色列人自己才是帶來不平安的最大威脅?以色到列人可以有何出路?在十字路口的拯救者可以如何帶領百姓去回應大時代?他們應否仿效外邦立王統治以色列?他們應如何一起尋求出路?今天我們在這時代的十字路口又應如何走下去?本課程會簡介研究士師記的不同學說、士師記的歷史背景、寫作背景,研究書卷與古近東文化的關係、書卷內的內容、神學、張力,並協助同學應用於現今時代的處境。


課程目標

1. 發掘對士師記的興趣;
2. 熟悉士師記的內容、脈絡、歷史處境與中心神學信息;
3. 探索書卷對王朝、神權管治、支派領導、外邦人的態度;
4. 探索古近東文化和士師記的關連和張力。


課程教科書

曾思瀚。《士師記-人民任意而行的時代》(修訂版)。香港:明道社,2006年。


課程評分

指定閱讀  20%
課程論文  80%

閲讀要求(20%總分;7月5日或之前交閱讀記錄)
閱讀全卷《士師記》(和修本或NRSV版本)及教科書一次

功課要求

1. 課程論文(80%;7月5日或之前交)

i. 格式:
a)  字數 (不計註腳)

    •  OTG320 證書或書士生中文約 4000-4500 字(英文3500-4000字)
    •  OTG520 文憑或碩士生中文約 5000-5500 字(英文4500-5000字)
b)  請於文章的末端列出字數
c)  不需要目錄、書目,1.5行間距
d)  正規的註腳(如有引用其他資料)
e)  Microsoft Words文件檔案

        ii. 題目(任擇其一)

a)  猶大與便雅憫支派在士師記裡所隠藏的競爭
b) 士師記中外邦人的形象及神學意義
c) 士師記中的女性角色及神學意義
d) 士師記中上主與士師的關係變化與神學意義
e) 基甸的家庭在基甸亞比米勒敘事中的功能與神學意義
f) 耶弗他最終有否將女兒燒死來獻祭?
g) 從參孫敘事看神聖holiness
h) 誰是士師記十九章中利未人的妾之死的兇手?
i) 「那時以色列沒有王」的神學意義

 iii. 釋經文章結構(建議):
a)  目錄
b) 引言 (定義研究問題及其重要性)
c) 文獻綜述 (簡述及位評三位學者所給研究問題的答案)
d) 經文及處境論譯 (參考玉少三本釋經書或專題書去協助釋經)
e) 總結 (定義同學的最終答案)
f) 書目

專文註腳及格式必須按照《神學研究指南》。開課後可在網上校園下載文件。

參考書籍及資料


建道神學院
國際學院海外課程
CSC541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導論  
2024-2025春季
講師姓名吳劍麗博士 (wongene@gmail.com)
授課形式預錄+面授
 
收看預錄視頻﹕2025513-20
面授日期2025521, 24, 26, 27
*本課程以北美西岸溫哥華時區計算
 
授課形式及日期﹕
同學先收看課前授課錄影  10小時,然後參與面授課堂15小時。

Vancouver 日期

Vancouver 時間

時數

備註

521日週三

晚上 7:00-10:00

3.0小時

已完成收看課前錄影

524日週六

上午 9:15-12:15

3.0小時

524日週六

下午 13:15-16:15

3.0小時

526日週一

晚上 7:00-10:00

3.0小時

527日週二

晚上 7:00-10:00

3.0小時

      總時數﹕

15小時

 
 
 
 
課程目標
基督教悠長的傳播歷史中,先後在不同的文化載體中有各異的發展。當基督教落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裡,它如何既保持其核心信仰,同時生發成為「中國的宗教」?本科目旨在幫助同學初步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要旨,並透過閱讀和撰寫專文,探索中國文化與基督教會遇時所產生的碰撞與融合,及思考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的意義。
 
科目大綱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
    中國文化的結構
    天人之際 四    成聖之路 
    政治與國家
    倫理與道德
    民間信仰化的中國基督教
    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嘗試
 
教科書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
楊慶球:《中國文化新視域:從基督教觀點看中國文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
 
 
科目要求
1. 閱讀(1,200分鐘,25%
·         選擇參考書目中的一至二本書,閱讀最少300
·         在閱讀表格上列出已閱讀之書目及頁數,連同專文一起呈交
 
 
 
2. 專文(3,300分鐘,75%
在課程範圍內選定一個主題,並依循以下其中一個方向,撰寫6,000字至7,000字的專文一篇
·         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比較(以理論為中心)
·         本色化的探討(以主題或人物為中心)
    內容應包括:
·         相關研究成果的整理
·         個人的看法與反思
 呈交日期﹕於727或之前將功課上載至網上校園本科課室。
 
 
參考書目
邢福增、梁家麟。《中國祭祖問題 》。香港:建道神學院,1997
汕頭大學文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編:《基督宗教與中西文化交流》。 汕頭:汕頭大學,2013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錦綸。《信德生活天人際:獻給中國的位格倫理》。 新北:真哪噠出版社,2024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處境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卓新平。《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7
林榮洪、溫偉耀:《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1
林鴻信。《基督宗教與東亞儒學的對話:以信仰與道德的分際為中心》。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心,2009 
段琦。《奮進的歷程 : 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梁家麟。《徘徊於耶儒之間》。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97
許志偉、趙敦華主編。《衝突與互補:基督教哲學在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連曦著。何開松、雷阿勇譯。《浴火得救:現代中國民間基督教的興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莊祖鯤。《契合與轉化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之路》。臺北:雅歌出版,1998
張志剛、唐曉峰主編。《基督教中國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謝扶雅。《基督敎與中國思想》。香港:基督敎文藝出版社,1971
楊慶球。《中國文化新視域從基督敎觀點看中國文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
褚瀟白。《近現代中國民間信仰與基督宗教的相遇》。香港:道風書社,2016
賴品超、李景雄編。《儒耶對話新里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1
Gernet, Jacques,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 Conflict of Cultures. 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Mungello, David E., ed.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Its History and Meaning. Nettetal: Steyler Verlag, 1994.
Young, John D. and Leung, Beatrice, eds. Christianity in China: Foundations for Dialogue.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Young, John D.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The First Encounte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3.